《黑龍江醫(yī)學》創(chuàng)刊于1958年辦刊以來,始終堅持為臨床醫(yī)學、教學及科學研究服務;推動醫(yī)療衛(wèi)生事業(yè)發(fā)展和改革,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結合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,經過多年發(fā)展在各方面取得突出成績。
臨床研究 現(xiàn)代護理 藥物應用 論著 醫(yī)學影像 衛(wèi)生管理 綜述 實驗研究 醫(yī)學檢驗 調查報告 科研教學 社區(qū)醫(yī)學 病例探析 健康教育 科學教學
1稿件應具有科學性、先進性、實用性,務求論點明確、論證準確、論據(jù)精確文字精煉、通順。文題應簡明確切、醒目,反映出文章主題。一般不超過20字為宜。綜述、論著,一般以3000~5000字為宜,其它文稿限2000字以內,短篇限1000以內。
2來稿請附英文文題和作者單位的譯名,以及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。論著、綜述、實驗研究稿件,請加附中英文主題詞及摘要。中文主題詞盡量以中國計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《醫(yī)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》為標準,如表中沒有,以文中近似關鍵詞為自由詞;英文主題詞參照2002年美國國立醫(yī)學圖書館編寫的醫(yī)學主題詞表(MeSH)。中英文摘要的結構包括:目的、方法、結果、結論4部分。中文200字以內;英文150字以內。
3標題分級,力求簡明。正文盡量減少層次系統(tǒng),各級標題標準按順序,依次為1、1.1、1.1.1、1.1.1.1,4級標題書寫。
4來稿請用16開稿紙,謄寫清楚,字跡工整,標點符號占一格。外文摘要、外文參考文獻與符號均要求打印,注明文種、大小寫和正斜體。請勿投寄油印或復印稿件。凡字跡不清、涂改不清的稿件,一律不予采用。
5醫(yī)學名詞以1989年及后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、科學出版社出版的《醫(yī)學名詞》為準。
6藥名以最新出版的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〉為準;計量單位按國際表準法定計量單位為準;統(tǒng)計單位及符號按國家標準規(guī)范使用。正文內數(shù)字書寫應用阿拉伯數(shù)字表示。
7簡化字以國務院1989年10月公布的《簡化字總表》規(guī)定書寫。
8表圖設計應正確合理、簡單、易懂。表格應用三線表,即表序、表題、表項齊全準確;表中數(shù)字對位排齊。小數(shù)點后取位一致。正文與圖表不宜重復。
9來稿一律文責自負。但本刊有權對來稿進行刪改、精簡或綜合處理,或退請作者精簡、改寫、補充、重抄等。如不同意改動者,請在文章后注明。
10凡來稿未經本刊采用,一律不退稿。投稿3個月以后,未接到本刊稿件處理通知,作者可另行投稿處理。被本刊采納的稿件收取一定版面費,并贈樣書一本,同時郵寄給第一作者。 來稿請務必寫清第一作者單位的全稱、郵政編碼和電話號碼。
11來稿須經第一作者單位審核,尤其對負責對稿件的真實性,保密性和一稿多投等內容的審查,同意后加蓋單位公章。
12參考文獻只選擇主要責任者列入,應一引用近期原著,作者親閱的主要文獻。論著、臨床經驗的文獻勿超過10條;綜述題材所引用參考文獻不得少于15條。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,引用處依次出現(xiàn)的先后以阿拉伯數(shù)字排序,并用方標注括號。參考文獻務必核對無誤,并按下列格式書寫:
12.1專著 [序號]主要責任者.文獻題名[M].版本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.起~止頁
12.2期刊文章 [序號]主要責任者(著錄前3位作者,3位以上加等).文獻題名[J].刊名,年,卷(期):起~頁.
12.3論文集中析出的文獻 [序號]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.析出文獻題名[A].原文獻主要責任者(任選).原文獻題名[C].出版地:出版者,出版年.析出文獻起~止頁. (參考文獻類型及標識:專著M;論文集C;期刊文章J;報紙文章N;學位論文D;報告R;標準S;專利P) 12作者來稿須附第一作者簡介,包括: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別、民族、籍貫、職稱、學位、簡歷及研究方向(任選)。
13基金項目產出的文章應注明基金項目名稱,并注明其項目編號。
14基金項目名稱應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(guī)定的正式名稱填寫;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,其間以分號“;”隔開。并附證書復印件。
15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需要,進一步推進科技信息交流網(wǎng)絡化進程,擴大學術交流渠道,本刊現(xiàn)已加入中國信息網(wǎng),萬方數(shù)據(jù)——數(shù)字化期刊群和《中國學術期刊(光盤版)》。凡向本刊投稿并錄用的稿件,將一律由編輯部統(tǒng)一納入因特網(wǎng)。作者著作權使用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。如有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納入上述數(shù)據(jù)庫,請在來稿時聲明,本刊將另做處理。